【90后看老總】盧放六年跋涉/夢想家獨木支撐,嵐圖FREE+能否一飛沖天?
6月24日,嵐圖FREE+正式開啟預售,并在短短一小時內便斬獲超過5000張訂單。產品層面的熱烈反響,似乎印證了嵐圖作為東風集團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吸引力正逐步提升。
但在看似春風得意的開局背后,嵐圖汽車正站在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關鍵節點上。一方面,王牌產品夢想家在高端新能源MPV市場持續領跑,成為品牌銷量和聲量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單一爆款的結構性隱憂、第二增長極的迫切需求、以及近期經歷的第二代銷售管理團隊解散的組織波動,都使得品牌此刻的發展之路并非坦途。
在FREE+預售訂單紛至沓來的同時,嵐圖CEO盧放面臨的壓力著實不小,他亟需證明夢想家模式可復制、帶領嵐圖突破銷量瓶頸,同時還要最終實現年度20萬輛的宏大目標,以目前月銷1萬輛的成績來看,形勢不容樂觀。雖然華為技術的加持帶來了機遇,但能否在新戰場復制夢想家的成功,無疑是擺在盧放和嵐圖面前一道高難度的考題。
夢想家獨木支撐
2018年,東風集團在武漢成立代號“H事業部”的電動車團隊,這家擁有近50年歷史的汽車央企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在電動化浪潮的沖擊下,東風需要一面自主高端化的旗幟,嵐圖汽車應運而生。
作為東風“東方風起”戰略的頭號工程,嵐圖背負的不僅是技術轉型使命,更是打破“央企造不好電動車”刻板印象的關鍵一役。彼時的東風,在乘用車市場鮮有30萬元以上價格帶的產品突破,嵐圖被視為改寫規則的破壁者。
彼時的盧放,處在一汽-大眾技術研發核心崗位,2019年他領命南下武漢,出任嵐圖CEO時,業內曾對其寄予厚望。這位主導過奧迪國產化項目的工程師,擁有豐富的車型開發實戰經驗,并用德國技術+中國速度模式打破跨國車企的技術壁壘。
掌舵嵐圖后,他聚焦打造“央國企新能源第一品牌”目標,試圖將德系豪華車的體系力與新勢力的敏捷性相融合。嵐圖前三年投入超200億元研發資金,構建ESSA原生智能電動架構,推出“三年三品類”產品矩陣,這種速度在央企體系內堪稱激進。
然而市場的冷雨比預期來得更早。2022年上市的行政級轎車??嵐圖追光??首戰失利,盡管官方宣稱它是行業首個搭載半固態電池的量產車,但銷量卻很尷尬,一度淹沒在蔚來ET5、極氪001的聲量中。數據顯示,該車型月銷量長期在千輛以下。
2023年,嵐圖推出的??知音SUV??更是重蹈覆轍,這款被央視報道為“中國第1000萬輛新能源車”里程碑的車型,因真實用車體驗差,屢被用戶詬病“續航焦慮”、“隔音效果差”等問題。
轉機出現在??夢想家??身上,在接入華為乾崑智駕ADS 3.0后,這款高端MPV銷量也水漲船高。最新消息顯示,2025年6月第三周(16-22日),全新嵐圖夢想家銷量躍升至單周2720輛,登頂35萬元以上新能源MPV冠軍寶座。華為技術帶來的智能光環,讓夢想家終于走進大眾的視野,也成為嵐圖汽車的第一款爆款車型。
但表面的成功難掩結構性危機。??MPV市場規模畢竟有限,中高端MPV細分市場規模更是進一步收縮,即便夢想家一家獨大,能達到每月8000輛左右的銷量,對嵐圖20萬輛年目標仍是杯水車薪。
更嚴峻的是,2024年,以嵐圖汽車為首的東風自主乘用車板塊研發投入占比達8%,單車研發成本超2萬元,大幅超越行業均值,甚至高于部分豪華品牌。在追光、知音等車型銷量不振的情況下,這種高成本研發投入正持續消耗東風集團的輸血能力。就現在的嵐圖而言,急需一款能走量的產品,把技術積累轉化為規?;瘍瀯?,否則單靠夢想家的利潤,撐不起整個品牌的技術迭代。
嵐圖FREE+能堪大任?
說起嵐圖,不得不說說這個品牌的首款量產車型:嵐圖FREE。這款車型問世之初就打出高端旗號,更在配置上全面對標當時的爆款車型理想ONE。只可惜雷聲大、雨點小,30多萬元的定價讓不少不明就里的消費者望而卻步,這個新品牌并沒有依靠嵐圖FREE一炮走紅。
接下來的改款車型嵐圖FREE 318,名字變長了,價格變低了,下探到25萬的價格水平。但“公路旅行家”的身份卻進一步限定了本不算多的目標群體,月銷量始終在千輛徘徊,未有大的突破。
最近開啟預售的嵐圖FREE+,也被嵐圖寄予厚望,要在FREE之后再打一場翻身仗。嵐圖FREE+ 22.99萬元的預售價,較前代FREE直降近8萬,比競品理想L6、問界M7低3-5萬,首次切入25萬以下主流市場,走量意圖十分明確。但低價高配策略看似激進,實則隱含風險,面對渠道下沉不足、品牌認知模糊等致命傷,如何提振銷量,仍有待品牌深入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嘗到了華為賦能的甜頭,嵐圖FREE+這款SUV現在的宣傳語中,鋪天蓋地的“華為全家桶”元素,引人注目。但華為智能生態能陪這款新車走多遠,在五界聚首的強大威壓下,在小米YU7、小鵬G7等SUV的壓迫之下,嵐圖FREE+能否脫穎而出,現在也不好提前下結論。
但不可否認,嵐圖FREE+的成敗,將決定這家國家隊能否真正跨越從小眾精品到大眾爆款的生死線。
第二代銷售管理團隊瓦解
對于盧放而言,更艱難的危機近在眼前。2022年7月,嵐圖為突破銷量困局啟動首次大規模人事調整,原長城系干將余飛接任銷售總經理,劉展術分管品牌營銷,試圖以外部經驗激活僵化體系。但至2023年5月,兩人先后離職,團隊壽命不足一年。
盧放作為嵐圖創始CEO,此前專注技術研發,CTO職務于2022年移交汪俊君。營銷團隊二次瓦解后,他被迫走向臺前,直接督導銷售業務。原銷售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博曉晉升為副總經理,與邵明峰組成新班子,但二人均屬東風體系內生干部,創新突破能力存疑。
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以來東風集團幾十名高管被查,涵蓋研發、采購、營銷多條線,嵐圖前銷售副總孔德春因收受禮金被撤職。盧放既要規避腐敗風險,又需平衡集團人事干預,團隊穩定性岌岌可危。
傳統車企在新能源轉型中,存在既要放權創新,又要嚴防風險的撕裂與矛盾。盧放面臨的真正考驗,是如何在反腐高壓、銷量目標和體制約束的三角平衡中,為嵐圖找到一條可持續路徑。如果新的團隊仍然困于短期銷量KPI,而不是構建品牌差異化價值,那么嵐圖接下來恐怕難逃第三次人事洗牌的命運。嵐圖作為國家隊的體制韌性,正在遭遇市場生死時速,而盧放的背水一戰,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