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技術路線并行,豹5智駕版重新定義新能源進化方向
近日,比亞迪旗下方程豹汽車甩出一張“技術王炸”——豹5智駕版正式上市。這款硬核越野新能源車型,以23.98萬元起的價格,將激光雷達與城市領航功能直接拉入25萬元價格帶。四款車型分列華為乾崑與比亞迪天神之眼兩大智駕陣營,用雙技術路線并行的策略,在新能源戰場投下一枚深水炸彈。
如今,激光雷達版車型價格首次跌破30萬元大關,城市NOA功能覆蓋20-30萬元主流市場,硬派越野車開始比拼城市通勤的自動駕駛能力,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進化方向,正在被重新定義。
從“百萬豪車專屬”到“20萬級標配”
三年前,我們談論起“激光雷達”,往往還是作為百萬級豪車的“身份標簽”,至于城市NOA,說是高端車型的“技術禁區”也不為過。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喊出“全民智駕”“技術平權”的口號,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過去涇渭分明的分水嶺逐漸變得不再清晰。以豹5智駕版為例,這款車型以不到30萬元的價格,將激光雷達與城市NOA同步推向了主流消費市場,徹底撕碎了這道價格壁壘。
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背后推動這一切的是供應鏈的靜默革命:激光雷達成本從2021年的2000美元級別一路下探至2024年跌破千美元大關;算力芯片、高精地圖等配套技術的規模化應用,讓車企能夠以更低的邊際成本實現智駕功能的普及。
在這場智能駕駛普及戰中,豹5的問世,將一個更深層次的行業信號被釋放出來:同一款車型首次搭載兩套獨立的智駕系統。一方面,比亞迪通過全棧自研的垂直整合路線,以自主研發掌控核心技術;另一方面,開放合作的生態化方案則使比亞迪借助外部技術力量搶占落地速度。這種雙軌并行策略反映了車企在智能化轉型中的集體焦慮——既要掌握核心競爭力,又要快速實現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而隨著三電系統的逐漸同質化,智能駕駛系統的體驗差異將成為用戶決策的核心變量。
智能駕駛能力不再是車企的溢價籌碼,反而成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的基礎門票。正如一位供應鏈人士所說的那樣:“2024年之后,沒有智駕能力的車企,連參與價格戰的資格都會被剝奪。” 顯而易見,智能駕駛已經從硬件參數的競爭轉向軟件定義的差異化競爭,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
說回豹5智駕版的定價策略,這實際上是對消費市場的精準切割。數據顯示,在2023年,20-30萬元價位段新能源車的智能駕駛功能滲透率不足15%。然而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字已飆升至37%。價格的破壁正在重塑用戶的認知: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對智能駕駛功能的支付意愿從2022年的不愿額外付費轉變為2024年的愿意為成熟方案承擔5%-8%的車價溢價。這種轉變迫使車企不得不調整產品策略,一些頭部品牌已經開始將城市NOA列為全系標配。
隨著智能駕駛從頂配專屬降維為普惠配置,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淘汰賽進入了新的回合。比亞迪的全民智駕戰略就是一個例證,它在推動智能駕駛技術普及的同時,還加速了整個行業的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智能駕駛不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而是真正走向了大眾,成為每個人都能享受的安全、便捷出行方式。
豹5開創硬派越野新品類
近些年來,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硬派越野車的宣傳語中,越來越多的時候,“全場景自動泊車”的優先級開始趕超“三把差速鎖”。豹5智駕版的推出,更是引發了全新的產品邏輯重構,人們對于越野車的傳統認知正在被逐漸顛覆。
而豹5,它不再是被困在“越野玩具”與“城市累贅”兩極之間的尷尬存在,而是用智能化縫合了兩種場景的割裂感,為新能源時代的硬派越野車找到了一條破局之路。
過去十年間,硬派越野車始終面臨一個殘酷現實:用戶為“征服無人區”的夢想買單,但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實際使用中,超過80%的里程消耗在鋪裝路面。
豹5智駕版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利用“全時雙模智駕系統”,重新分配技術權重。非鋪裝路面上,電機與機械四驅的融合控制實現扭矩精準分配;回歸城市時,智駕系統接管高頻痛點場景,如狹窄車位自動泊車精度達到±3厘米,擁堵路段跟車響應速度比人類駕駛員快0.2秒。用戶能在享受越野樂趣的同時,也能輕松應對城市的交通挑戰。
更進一步,傳統硬派越野車智能化升級往往陷入“路徑依賴”,即過度關注提升越野性能而忽視了城市用戶的實際需求。豹5智駕版則反其道而行之,在保留700mm涉水深度、16種越野模式的同時,還將智駕算力的30%專項用于優化城市工況。
例如針對越野車高重心特性開發的“側方位防刮蹭算法”,能在狹窄街道自動保持與路沿40cm的安全距離;基于車身多視角攝像頭的“盲區動態監測”,可識別突然竄出的電動車并提前0.5秒介入制動。這些改進雖然看似細微,但卻極大地提升了車輛在城市環境中的安全性與舒適性,解決了用戶在日常通勤中的痛點問題。
對于許多車主來說,選擇一輛硬派越野車不僅僅是追求極限探險的樂趣,也是對生活品質的一種追求。豹5智駕版通過“可進化硬件架構”,解決了這一矛盾。預埋的激光雷達和冗余算力平臺,既能在越野時實時構建地形3D模型,也可通過OTA在城區開放更多智駕場景。車輛可以適應各種復雜的自然環境,還能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升級,滿足未來的需求變化。
中國品牌在一起
豹5智駕版的推出,集成了比亞迪與華為兩大科技巨頭的技術優勢,以“左手天神,右手乾崑”的姿態出現在市場上,成為了同價位區間內獨一無二的存在。它融合了當前國內最強且最熱門的高階智駕系統,還通過方程豹硬派專屬AI智能座艙實現了智駕與智艙的升級進化。
雙軌并行策略的成功,實際上也為其他中國品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在全民智駕的大背景下,如何將智能化技術普及化,并將其轉化為市場接受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豹5智駕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通過將電驅技術和智能駕駛技術相結合,創造出一個既能在城市中暢行無阻,也能在野外自由馳騁的新品類車輛。
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合作共贏帶來的更深層次影響。
在比亞迪全民智駕戰略發布不久,華為也推出了“第五界”,將智駕技術下放到價格更低的新品牌中,讓人不禁猜測,兩家巨頭是否要在智能駕駛領域一決高下。豹5的推出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合作往往比競爭更能推動行業進步。
實際上,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不難發現,在全球汽車產業的大棋盤上,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夠獨善其身,實現全方位的領先。即使是像特斯拉這樣的行業先鋒,在電池技術和自動駕駛算法方面有所建樹,但依舊需要依賴全球供應鏈的支持。
同樣地,在中國,無論是比亞迪還是華為,各自都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局限性。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深厚積累,以及華為在通信技術和智能系統方面的卓越成就,二者結合,恰恰彌補了彼此之間的不足。
智能駕駛的發展也促使汽車產業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從硬件到軟件,從單一功能到全面智能化的進步,都是對傳統模式的顛覆。面對這樣的變革,車企需要更加靈活和創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支持。
最終,智能駕駛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用戶體驗的全面提升。當所有車主都能夠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時,智能駕駛才真正實現了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