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延長15年,上汽大眾進入后合資時代
“單獨行動,我們能做的有限;聯合起來,我們的力量無窮。”——海倫·凱勒。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時,合作伙伴之間的緊密協作顯得尤為重要。11月27日,上汽集團與大眾集團雙雙官宣,上汽大眾合資協議延長至2040年。
根據協議,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15款專為中國市場開發,包括純電、插電、增程三種動力形式,其中,2026年將推出兩款基于CMP平臺、搭載CEA電子電氣架構的的純電動車型。大眾中國CEO貝瑞德現場表示,大眾汽車集團將為上汽大眾在新興技術領域注入更多研發資源,從而更為深入地融入中國產業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本地創新能力,更有針對性地為中國客戶打造專屬產品。
恰逢上汽大眾入華40周年,在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當前許多合資企業面臨嚴峻挑戰甚至退出市場的環境下,上汽大眾選擇繼續深化合作,無疑是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表現。但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未來的道路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偏好的不斷變化以及全球供應鏈的波動等等,都給汽車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續約究竟意味著什么?上汽大眾又將如何應對這些未知數?這些問題的答案尚待時間來揭曉。
中國需要上汽大眾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拉開,時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周子健赴德國考察時,對滿大街的大眾汽車印象深刻,并決定與大眾汽車探討合作的可能性。經過六年的談判,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現名上汽大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合資合同,至此,中國汽車工業邁出了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兩天后,在上海安亭舉行的奠基典禮上,時任德國總理科爾和中國副總理李鵬親自出席并為合資公司奠基。
1983年4月11日,第一輛桑塔納轎車在上海組裝成功,新車以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迅速贏得了市場認可,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車型之一。隨后,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以及推動零部件國產化,上汽大眾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生產能力,還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桑塔納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90%,這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上汽大眾不斷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車型。從B級轎車市場的標桿產品帕薩特,到累計銷量超過500萬輛、被譽為“國民家轎”的朗逸,再到SUV市場的佼佼者途觀L,每一款車型,都是上汽大眾對當下社會趨勢深刻洞察的結果,因此這些爆款也成為印證中國居民出行方式轉變的真實寫照。
隨著時間推移,上汽大眾不斷深化與中國市場的聯系,成為嘉定區乃至上海市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3年,公司總營收達到1402億元人民幣,占當地規模以上汽車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并貢獻了該地區近一半的GDP以及40%的就業與稅收。更為重要的是,在上海全市范圍內,上汽大眾占據了汽車總產值超30%的比例,在當地經濟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核心角色。
上汽大眾入華首年,中國的乘用車產量大約5000輛,相當于國外大型車企一天的產量。40年后的今天,國內市場全年產量預計達到3000萬輛,40年時間增長6000倍。居民購買實力的不斷增長,也為上汽大眾創造了豐沃的成長土壤。而對于很多人來說,選擇上汽大眾不僅僅是因為產品本身,更因為它承載了太多關于夢想、成長乃至整個時代變遷的故事。
新能源,新開端
憑借卓越的產品力和服務質量,上汽大眾迅速積累了龐大的用戶基盤,自1984年成立至今,上汽大眾累計產銷量已超過2800萬輛,覆蓋2200萬中國消費者。然而商場如戰場,每一次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引發巨大的風暴。這一次,新能源汽車成為了那只扇動翅膀的蝴蝶,在全球汽車產業中掀起了一場巨大變革。這場變革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車習慣,也徹底顛覆了傳統車企的競爭格局。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這種變化尤為明顯,它給整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震撼,迫使所有參與者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定位。
最初,當新能源汽車概念初現端倪時,許多傳統車企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認為這只是短暫的趨勢。然而,隨著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政策不斷加碼,以及特斯拉等新興品牌的崛起,市場格局被迅速改寫。消費者對于清潔、高效、智能化交通工具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著整個行業向前發展。對于上汽大眾而言,必須迅速調整戰略方向,才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市場競爭變得異常激烈。除了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外,國內眾多新勢力也在不斷涌現,它們憑借靈活的運營模式和技術優勢,迅速搶占市場份額。這些新勢力不僅推出了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還通過創新的服務方式贏得了年輕消費者的青睞。面對這樣的競爭態勢,曾經依靠成熟技術和品牌影響力就能輕松獲利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合資車企們不得不意識到,只有積極變革才能生存下去。
為了應對這場挑戰,上汽大眾開始了全面而深刻的轉型。早在2009年,上汽大眾就與德國大眾聯手踏上了純電動轎車的研發之路。2010年,在北京國際汽車展上,Lavida朗逸純電車型的亮相標志著上汽大眾在新能源領域的初步探索。隨后,公司不斷深化在電池包、電池控制系統以及整車控制器等關鍵技術上的研發,逐步構建起一套完整的電動車技術體系。
到了2018年,隨著途觀L插電式混合動力版和帕薩特插電式混合動力版的相繼上市,上汽大眾進一步鞏固了在新能源市場的地位。然而,真正讓行業內外為之側目的,還是2020年推出的ID.家族首款國產車型——ID.4X。這款車型代表了上汽大眾在電動化轉型上的重大突破,更向外界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這家傳統合資車企正在積極擁抱變化,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目前,ID.家族已經形成了由ID.4X、ID.3和ID.6X組成的產品矩陣,覆蓋了從緊湊型到中大型SUV的不同細分市場。數據顯示,2023年ID.家族以超過13萬輛的銷量穩居合資品牌純電動車銷量榜首;而在今年前10個月,上汽大眾的新能源車型銷量已突破11萬輛,繼續領跑合資品牌純電市場。
上汽大眾之所以能在新能源領域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除了得益于一貫以來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更在于持續加碼的本土化投入。2018年10月19日,上汽大眾正式啟動MEB新能源汽車工廠的建設。盡管當時國內已有多個成熟的生產基地可以生產新能源車,但上汽大眾毅然決定投資超過170億元人民幣,打造一座全新的、專為電動汽車設計的現代化工廠。通過這樣的戰略布局,上汽大眾為自身在新能源產品上增添了更多底氣,也為其他合資品牌的轉型提供了寶貴的范本。
合作才是硬道理
回顧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合資車企對中國汽車工業的貢獻不容忽視,而上汽大眾更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從最初的桑塔納到如今的ID.4 X,上汽大眾不斷為國內用戶帶來先進的產品,同時,也在技術轉移、產業升級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面對汽車行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上汽大眾股東雙方仍需要積極融合各自的優勢資源,打造更懂中國市場的好產品。合作續約,能夠為雙方深化技術合作提供堅實保障,特別是在燃油車技術的改進以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方面。根據規劃,到2030年,上汽大眾計劃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有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
在燃油車領域,盡管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給傳統燃油車帶來了巨大壓力,但上汽大眾并未停滯不前。相反,它通過聚焦油車智能化,推出了如途觀L Pro和帕薩特Pro等“最聰明的油車”,這些車型憑借出色的智能配置和用戶口碑,在各細分市場創下銷量新高。未來,隨著產品力全面升級的途昂Pro即將上市,上汽大眾也將憑此繼續鞏固在燃油車領域的領先地位。
而在新能源領域,上汽大眾將進一步擴大產品攻勢,推出更多全新純電車型、增程版車型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此外,從2026年起,上汽大眾基于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CMP平臺開發的緊湊級電動汽車將首次投入市場,同時還將推出多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和增程版車型。這些新車型將豐富上汽大眾的產品線,并進一步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此外,AUDI品牌首款高端智能網聯電動車型也將在2025年中推向市場,也將成為上汽大眾在豪華電動車領域布局的重要一步。
結語:
在中德雙方長期共同努力下,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實現“從無到有”飛躍式發展,現代化的中國汽車工業體系加速成型。此次上汽大眾提前續約,充分體現了中德雙方對40年合作成果的認可,對合資企業、中國汽車產業乃至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強大信心,也意味股東雙方合力賦能上汽大眾的未來發展藍圖已經清晰、堅實。雖然市場競爭激烈且充滿變數,但上汽大眾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仍然有機會在未來的市場中搶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