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PK】東風日產軒逸vs領克03 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還有多大差距?
之前,我們將軒逸對比了同系兄弟雷凌與德系對手朗逸,相比下都是互有優劣。在留言中,很多網友還是更關心咱們中國品牌車型的做工和設計,那么今天,小編就將軒逸和領克03進行一下拆解對比,看看日產軒逸和領克03誰的品控更好。
對比車型:東風日產軒逸1.6L XL CVT悅享版;領克03 1.5TD DCT勁版。(車身結構和配置無關)
前部防護結構篇(軒逸):
拆開軒逸前臉的外皮,最上面的是防撞梁的緩沖層,和常見的泡沫不同,軒逸使用了塑膠材料,效果上和泡沫近似。而下面的副防撞梁(也就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裝置)上也覆蓋了一層緩沖層,材料是泡沫。
軒逸的防撞梁都沒有噴涂色漆層,只有防銹底漆層,隨著用車時間的增加,較薄的防銹底漆會慢慢被熱量和外界環境“腐蝕”,相對于噴涂色漆層的金屬部件來說,其使用壽命顯然難以保證。
吸能盒結構是配合防撞梁,在發生碰撞時吸收分散能量用的,而為了更好的吸能,一般還會設計吸能盒壓潰誘導槽,也就是在吸能盒上“開凹槽”,這樣可以在槽內使得撞擊力度更好的被分散。很遺憾,我們在軒逸的前部吸能盒上未見到壓潰誘導槽。
前部防護結構篇(領克03):
領克03前防撞梁為鋁合金材質且側面呈口字型,吸能效果好。吸能泡沫層位于杠皮蒙皮內,前部沒有設計行人腿部防護梁。
杠皮內還設計了氣壓傳感器,遇到行人碰撞事故時可激活機艙蓋向上彈起功能,減少傷害。鋁合金吸能盒呈類蜂窩狀,提升了吸能效果,但沒有設計壓潰誘導槽僅有潰縮點。
對比點評:兩輛車在前部防護結構方面基本類似,軒逸增加了副防撞梁,領克03雖沒有副梁但增加了氣壓傳感器。領克03還有一個明顯優勢就是將防撞鋼梁材質改為鋁制,成本更高,吸能效果更好。相比之下領克03在前部防護結構方面有微弱優勢。
后部防護結構篇(軒逸):
軒逸后部只有一個主防撞梁,上面覆蓋了一層緩沖泡沫層,拿掉泡沫之后,可以看到后防撞梁。后防撞梁的吸能構造和前防撞梁是一樣的弓形結構,同樣,其后部吸能盒也沒有設計壓潰誘導槽,碰撞吸能效果會大打折扣。
后部防護結構篇(領克03):
領克03后部防撞梁為鋼制,正面沖壓出大面積吸能凹槽。杠體中間寬兩端窄,是常見的規格。但后部并無設計泡沫吸能層,后杠吸能盒僅有一道壓潰誘導槽,但設計了多個壓潰點,可以起到相似的潰縮作用。
對比點評:軒逸在尾部依舊設置了緩沖泡沫層,領克03雖省掉了這個部件,但增加了多個壓潰誘導槽和壓潰點,吸能效果更好。相比之下,雙方各有優勢,并沒有絕對的更好。
發動機艙布局篇(軒逸):
軒逸的發動機艙布局顯得滿滿當當,各種管線的布置也都在比較隱蔽的地方,不利于機艙散熱。發動機艙防火墻區域(即靠近前風擋的地方)沒有安置廠家的鋁箔板隔熱層,僅鋪設了黑色的隔熱棉質層,兼具阻燃的作用。不如鋁箔+隔熱棉雙防護完善。
車頭處還有一個細節,行車電腦,變速箱電腦設置的地方有點懸,碰撞事故高危區域。這幾塊電腦如果受損,車輛立即癱瘓??吹某鰜?,機艙內真的是沒地方布置了,只好擠在這里。
發動機艙布局篇(領克03):
領克03發動機防護罩內設計了再生材質隔音隔熱棉。機艙內線束由波紋管和復合塑料編織布防護,另有部分裸露。發動機防火墻區域大部分無隔熱鋁箔板,僅在最下端設有少量。ABS泵位于避震塔頂后部,是安全區域。
對比點評:兩輛車的機艙布局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軒逸由于發動機較老,體積大,占用了機艙很大空間,導致布局非常緊湊,甚至行車電腦只能布置在碰撞高危區;而領克03則搭載了新款三缸發動機,體積小,利于機艙布局。相比之下,領克03明顯占據優勢。
翼子板結構篇(軒逸):
軒逸的翼子板外皮是一體沖壓工藝的鋼板材料,整體還不錯,而外蒙皮這一側,內部僅有一個三角形的瀝青止震貼片。外蒙皮的頂端采用了強力鈑金膠進行固定,直接粘合,雖然很牢固,但是維修拆解之后,就變得很麻煩,首先是處理原有的殘膠非常困難,還得再用新的膠體補充進去,不如螺栓來的簡單便利。
翼子板結構篇(領克03):
領克03前翼子板金屬外皮無止震貼片,有發泡隔音材料。車身部分為一體沖壓工藝,內部為雙層鋼板構造,強度得到了一定保證。
對比點評:兩輛車翼子板內部設計較為類似,采用了不同材料的隔音止震材料。軒逸唯一的缺點是固定方式采用了強力鈑金膠,拆卸維修后不利于復原。
車門結構篇(軒逸):
軒逸的車門內安全防護結構是比較落后的圓形鋼防撞梁,但車門門板仍為拼接焊接,影響抗壓強度。前門內的安全結構設計:圓形鋼防撞梁,加強筋,瀝青止震貼,丁基膠止震貼。唯一值得表揚的是丁基膠,成本高,環保且柔軟無異味。后門和前門基本一致,但是沒有出現丁基膠止震貼。
車門結構篇(領克03):
領克03車門均采用美觀度更好的一體沖壓工藝制成,內側鋼板面積較大,相應的維護口較小。前門內部設計一道加強筋,一道Ω形狀防撞梁,另外頂端輔以寬大加強結構,瀝青止震板面積也較大。
對比點評:領克03的車門優勢十分明顯,不僅采用了一體沖壓工藝車門,并且在車門內部均設置了寬大的加強筋。相比之下,軒逸的焊接式車門和普通加強結構都要明顯處于下風。
車頂結構篇(軒逸):
車頂棚方面,軒逸的設計是比較讓人失望。雖然內飾板里有一塊較大面積的隔音棉,但是車頂鋼板全無隔音止震貼,怎樣的信心能讓軒逸認為自己的車頂不會發生共振?再看3道較窄的加強筋結構,周圍也沒有設計加強板,整個車頂簡單到沒什么可解讀的。
車頂棚內的線束布局也是比較隨意,完全手工粘貼膠帶固定,甚至都沒有專門設計打膠的槽。如果維修頂棚,再重新布線,基本上就是隨意貼回去。線束也不存在任何的防護措施。
車頂結構篇(領克03):
領克03車頂并無專門設計加強金屬結構,也沒有鋪設任何隔音棉,四周邊框亦沒有輔助加強件。整個車頂棚僅在尾部設計了一道比較單薄的加強筋,并在最后方貼合了兩片瀝青止震貼片。
難以接受的是頂棚內全部線束都用一次性粘合劑固定于內襯板上,如需拆下內飾板,需要把全部粘合劑移除,給維修更換帶來極大麻煩。
對比點評:由于采用了全景天窗,領克03的車頂結構顯得更加單薄。很多人都擔心全景天窗車型的車頂強度,目前來看,確實是個大問題。另外,兩輛車在車頂內的走線雖然都比較凌亂,但領克03顯得更無章法,并且做工粗糙。相比之下,軒逸的車頂結構要更勝一籌。
地板結構篇(軒逸):
軒逸僅有一層毛氈墊,下面的空間都用大塊塑料泡沫填充,整體來看地氈層缺少了防水防潮層,從外表卻是看不到的。
掀開地氈,下面露出的白色塑料泡沫真的讓人很吃驚。這種材料和常見的泡沫并沒有什么區別,并且連泡沫的塑料袋都沒有撕。
把覆蓋物都去掉,露出地板真實模樣,基本上都被貼了瀝青止震板,面積之大有些震撼了。不經過計算,全貼上倒是很節約實驗經費,瀝青板成本很低,多貼總比不貼強。
地板結構篇(領克03):
領克03車內地板結構比較常規,很多線束半裸露,瀝青貼片和鈑金膠同時出現。地氈層采用一體壓制成型的發泡材料,隔音隔熱防潮阻燃。
地板內部采用了大面積的鈑金膠和小面積的瀝青貼片進行止震。鈑金膠成本低,易散發異味。
對比點評:在地氈層方面,領克03一體壓制成型的發泡材料顯然要比軒逸薄薄一層的毛氈層強太多。但地板內部,軒逸大面積的瀝青止震板要是要略好于領克03的鈑金膠。相比之下二者各有千秋,優點明顯,缺點同樣明顯。
底盤和懸掛篇(軒逸):
軒逸的底盤幾乎全覆蓋了樹脂護板,未發現金屬材料覆蓋件,符合這個價位產品的用料。發動機下護板未預留保養維護窗口,拆解時螺絲特別多,比較麻煩。
全框式副車架的出現,的確讓人比較驚喜。一般這個價位的車型,都采用傳統的元寶梁結構,簡單實用且成本低。全框式副車架可以更好的承載發動機變速箱,前懸掛也可以更穩固的安置。未來全框式結構必然成為主流。
軒逸的底盤中央排氣通道,雖然使用了鋁箔板隔熱層,但不是半球紋鋁板,而是平面板材,在散熱面積上顯然小了不少,而且成本低了一些。這些平面鋁箔板并不是完全填充覆蓋到通道槽內,而是選擇性的圍繞著排氣管布置,盡量節約材料成本。
軒逸的后部扭力梁結構也是非常的簡單,甚至連防傾桿都沒有,實在是簡單至極。
底盤和懸掛篇(領克03):
領克03底盤全覆蓋樹脂防護板,底盤非常平整,空氣動力學優化表現不俗。拆掉護板可見白車身噴涂了防腐層,但有部分裸露。
前副車架為傳統元寶梁結構,前后車輪軸承座均采用鋁合金材料,有效降低簧下質量優化操控調校。發動機油底殼采用鋁合金并帶有棉質防護層,變速箱電腦與箱體直連,電腦位置靠前有一定安全隱患。
中央排氣通道全覆蓋半球形花紋鋁箔板,筆直的排氣管布局很少見,排氣管中部位置設計了一道加強梁。油路管線隱藏于樹脂護板內,較為穩妥。
領克03的后懸掛為彈簧和避震筒分離式設計,并帶有防傾桿,理論上更傾向于操控性能,下控制臂帶有樹脂防護殼。
對比點評:在結構方面,軒逸采用了全框式副車架,這在朗逸和雷凌中都是不曾見到的結構,這一點軒逸在同級中還是遙遙領先的。不過扭力梁后懸掛實在是丟分項,相比之下,領克03的獨立懸架還是占明顯優勢。在細節方面,領克03也是優勢明顯,排氣通道采用了全覆蓋半球形花紋鋁板,后懸掛下控制臂還帶有樹脂防護殼。那么相比之下,我們認為領克的底盤結構更佳。
全文總結:在前后防護方面,兩輛車基本打成平手;而在機艙、車門、地板、后懸掛方面,是領克03更占優勢;軒逸的車頂、底盤車架結構要更好。不得不說,憑借著沃爾沃成熟的技術支持,領克已經基本達到了同級合資車型的水準,甚至有些方面確實還更勝一籌。但從軒逸的角度來說,車輛技術的確比較成熟,但像車廂地板等部分,有些過于計較成本,導致做工看起來十分粗糙。通過拆解對比,我們希望能讓各位消費者看清車輛本質,同時也希望廠家能夠嚴格把控產品質量,不要在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暗藏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