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PK】東風日產軒逸vs廣汽豐田雷凌 日系緊湊雙兄弟誰的做工更好?
目前,第14代軒逸的圖文拆解報告已經全部發布,大家可以進入牛車實驗室軒逸拆解專題頁進行瀏覽。我們上一款拆解的雷凌與軒逸同為日系緊湊型轎車,剛好可以進行對比,看看作為同級同系的兄弟倆,究竟誰的做工更勝一籌。
對比車型:東風日產軒逸2020款1.6L XL CVT悅享版;廣汽豐田雷凌2019款185T CVT豪華版國VI。(車身結構和配置無關)
前部防護結構篇(軒逸):
拆開軒逸前臉的外皮,最上面的是防撞梁的緩沖層,和常見的泡沫不同,軒逸使用了塑膠材料,效果上和泡沫近似。而下面的副防撞梁(也就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裝置)上也覆蓋了一層緩沖層,材料是泡沫。
取下緩沖層后,露出了防撞梁的真容。比較罕見的是,軒逸的防撞梁都沒有噴涂色漆層,只有防銹底漆層。如此處理雖然并不影響什么,但是的確省下了成本和工序,這個環節的設計者很有節約的能力。不過由于沒有色漆層,隨著用車時間的增加,較薄的防銹底漆會慢慢被熱量和外界環境“腐蝕”,相對于噴涂色漆層的金屬部件來說,其使用壽命顯然難以保證。
吸能盒結構是配合防撞梁,在發生碰撞時吸收分散能量用的,而為了更好的吸能,一般還會設計吸能盒壓潰誘導槽,也就是在吸能盒上“開凹槽”,這樣可以在槽內使得撞擊力度更好的被分散。很遺憾,我們在軒逸的前部吸能盒上未見到壓潰誘導槽。
前部防護結構篇(雷凌):
雷凌的前部防護結構采用了弓形鋁合金主防撞梁+緩沖泡沫+雙寬度吸能盒+行人防卷入鋼梁,如此設計超越了很多同價位產品。鋁合金成本高,吸能效果好,而超寬的吸能盒更是增強了前部碰撞時的潰縮能力,保護行人降低傷亡。
吸能盒上方帶有壓潰誘導槽,而側面并無此設計。主杠體和行人鋼梁都是螺栓固定,碰撞后便于維修更換。在緊湊級家轎中,我們此前僅見過本田思域配有類似的雙吸能盒結構,無疑是成本較高,碰撞吸能效果更好。但是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頭部區域占用空間大且重量略微增加,且影響周邊線束布局,不過還是利大于弊。
對比點評:兩輛車的前部防護效果基本相同,全部采用了低速緩沖層與主副雙防撞梁的設計,而缺點又均是吸能盒無壓潰誘導槽。整體來說,雷凌的主防撞梁采用了鋁合金材料,吸能效果更好。
后部防護結構篇(軒逸):
軒逸后部只有一個主防撞梁,上面覆蓋了一層緩沖泡沫層,拿掉泡沫之后,可以看到后防撞梁。后防撞梁的吸能構造和前防撞梁是一樣的弓形結構,同樣,其后部吸能盒也沒有設計壓潰誘導槽,碰撞吸能效果會大打折扣。
后部防護結構篇(雷凌):
雷凌的后部既沒有二級緩沖泡沫,也沒有用心設計吸能結構,僅僅是鋼板沖壓件上簡單設計了一個凹槽。側面結構上,也沒有使用多層疊加鋼板或者是異形內構。后部簡單到連常見的線束都沒有出現,也沒有卡扣,沒有什么多余的零部件,很少有車能夠達到如此境界。
對比點評:相比于前部防護結構,兩輛車的后部防護結構都顯得過于簡單。軒逸包含了緩沖泡沫層+弓字型防撞梁,吸能盒無壓潰誘導槽。而雷凌只有一個毫無吸能結構的防護杠,有些過于簡單。
發動機艙布局篇(軒逸):
軒逸的發動機艙布局顯得滿滿當當,基本上沒有什么空余的地方。各種管線的布置也都在比較隱蔽的地方,這種設計也是比較少見的,給機艙留下的散熱空間就不多了。
發動機艙防火墻區域(即靠近前風擋的地方)沒有安置廠家的鋁箔板隔熱層,僅鋪設了黑色的隔熱棉質層,兼具阻燃的作用。不如鋁箔+隔熱棉雙防護完善。而此處布置的管線也比較多,一般來說此區域應該比較空曠。整體觀察發現,機艙內組件確實有點擁擠,1.6L自然吸氣發動機本身技術比較老舊,并沒有優化體積。
車頭處還有一個細節,行車電腦,變速箱電腦設置的地方有點懸,碰撞事故高危區域。這幾塊電腦如果受損,車輛立即癱瘓。看的出來,機艙內真的是沒地方布置了,只好擠在這里。
接下來說的這個就比較令人不能理解了,機艙內很多人工粘貼的灰色膠布,用來固定線束。可是它們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作用,因為根本不粘,而且都破損了。類似的設計,在后面的文章里也會涉及,地板下也發現了幾處這種膠帶。
發動機艙布局篇(雷凌):
雷凌發動機艙布局略顯凌亂,由于沒有設計防護罩,機艙內顯得不太整潔,同時也失去了隔熱隔音的屏障。銀白色的散熱裝置溫度極高,并無保護直接裸露,也沒有高溫示警牌。發動機艙管線采用波紋管和卡線槽防護,而鉛酸電瓶也是日系車常見的配置。
發動機艙靠近防火墻的區域,使用了半球紋鋁箔板隔熱,覆蓋面積比較完整。
發動機艙內的“飛線”比較明顯,雖然并不是說必然會帶來什么危險,但這是明顯的可見隱患。波紋管的成本較高,能省則省。
對比點評:對比發現,由于軒逸發動機老舊,體積較大,導致機艙布局非常緊湊,發動機后部沒有采用隔熱鋁箔,行車電腦位置也有些欠妥。雷凌機艙內布局略顯凌亂,但采用了隔熱鋁箔。同時,兩輛車機艙內的線束都有裝配不精細,走線隨意的問題。兩個廠家還需要嚴格把控生產關,不要讓做工成為良好品控的絆腳石。
翼子板結構篇(軒逸):
軒逸的翼子板外皮是一體沖壓工藝的鋼板材料,整體還不錯,而外蒙皮這一側,內部僅有一個三角形的瀝青止震貼片。外蒙皮的頂端采用了強力鈑金膠進行固定,直接粘合,雖然很牢固,但是維修拆解之后,就變得很麻煩,首先是處理原有的殘膠非常困難,還得再用新的膠體補充進去,不如螺栓來的簡單便利。
翼子板結構篇(雷凌):
雷凌的前部翼子板內部無任何隔音止震的設計,沒有隔音棉也沒有止震貼。在前部三角區域里,有一個金屬加強框結構,能夠在發生碰撞時起到一定支撐作用。在前輪輪眉內側貼合了白色原生的隔音棉,起到抑制胎噪風噪的作用。翼子板的白車身部位,結構一致性表現一般,沒有使用整體沖壓材料,而是多塊鋼板拼接而成。
對比點評:兩輛車翼子板結構類似,細節上略有不同。軒逸的翼子板覆蓋件采用強力鈑金膠固定,拆解后無法恢復原廠狀態,而雷凌翼子板覆蓋件內無任何止震設計。整體來說,兩輛車翼子板內結構都屬空腔設計,無法給予好評。
車門結構篇(軒逸):
軒逸的車門內安全防護結構是比較落后的圓形鋼防撞梁,但車門門板仍為拼接焊接,影響抗壓強度。前門內的安全結構設計:圓形鋼防撞梁,加強筋,瀝青止震貼,丁基膠止震貼。唯一值得表揚的是丁基膠,成本高,環保且柔軟無異味。后門和前門基本一致,但是沒有出現丁基膠止震貼。
車門結構篇(雷凌):
雷凌車門為一體沖壓工藝制成,前門防水層為白色樹脂板材,后門防水層為一次性透明塑料布,拆解即破壞。前門內防護結構為一道圓形鋼防撞梁+一道加強筋,成本較低且防護水準比較落后,車門內采用了丁基膠止震貼,雖然成本較瀝青高,但面積過小。后門內結構為一道圓形鋼防撞梁+兩道加強筋,但沒有見到止震設計。車門內飾板里貼合了原生隔音棉,但面積不大。
對比點評:軒逸的車門門板采用了焊接拼接,抗壓性不如雷凌的整體件。此外,兩輛車均采用了比較落后的圓形鋼防撞梁,這也是日系車慣用的。而內飾板隔音棉,雷凌就顯得比較小氣了,面積太小,有一點雞毛蒜皮的感覺。
車頂結構篇(軒逸):
車頂棚方面,軒逸的設計是比較讓人失望。雖然內飾板里有一塊較大面積的隔音棉,但是車頂鋼板全無隔音止震貼,怎樣的信心能讓軒逸認為自己的車頂不會發生共振?再看3道較窄的加強筋結構,周圍也沒有設計加強板,整個車頂簡單到沒什么可解讀的。
車頂棚內的線束布局也是比較隨意,完全手工粘貼膠帶固定,甚至都沒有專門設計打膠的槽。如果維修頂棚,再重新布線,基本上就是隨意貼回去。線束也不存在任何的防護措施。
車頂結構篇(雷凌):
雷凌天窗后部區域,設計了一道加強板和三道窄加強筋結構。無論是內飾板里還是車頂鋼板區域,都是見不到止震貼和隔音棉。而3道加強筋的強度即便是不用儀器測量,用手都能掰彎,稱之為加強筋都是有些牽強了。
車頂的線束都是用藍色膠帶直接貼在內飾板里的,這種走線方式雖然不是第一次見,但是這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豐田品質。省去了線束卡槽和各種走線設計,線束也沒有什么防護直接裸露,幾乎是把成本降到了最低。
對比點評:兩輛車的車頂結構又是出奇的相似,三道加強筋、無止震設計,似乎工程師們是串通好的一樣。頂棚內的布線十分隨意,固線也都采用了最簡單的膠條固定,時間長后一定存在脫膠的風險。
地板結構篇(軒逸):
軒逸僅有一層毛氈墊,下面的空間都用大塊塑料泡沫填充,整體來看地氈層缺少了防水防潮層,從外表卻是看不到的。
掀開地氈,下面露出的白色塑料泡沫真的讓人很吃驚。這種材料和常見的泡沫并沒有什么區別,并且連泡沫的塑料袋都沒有撕。
把覆蓋物都去掉,露出地板真實模樣,基本上都被貼了瀝青止震板,面積之大有些震撼了。不經過計算,全貼上倒是很節約實驗經費,瀝青板成本很低,多貼總比不貼強。
地板結構篇(雷凌):
雷凌的地氈層很薄,僅有毛氈層和下面的全再生符合棉質材料填充層,并無防潮層和發泡層。用手觸摸地氈層,絨布非常薄,也不是多層壓制的,屬于最簡單的廉價材料。
地氈層下面為全覆蓋的再生棉,質量差到在拆解時就已經發生破損。
地面下部鋪設了不少瀝青止震貼,但屬于分區域張貼,比較算計張貼面積。
對比總結:兩輛車地板的差異就非常明顯了,雖然雷凌的再生棉質量很差,但總比軒逸沒有強。軒逸的地板下部不僅結構簡單,泡沫塊甚至連塑料包裝都沒有撕,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
底盤和懸掛篇(軒逸):
軒逸的底盤幾乎全覆蓋了樹脂護板,未發現金屬材料覆蓋件,符合這個價位產品的用料。發動機下護板未預留保養維護窗口,拆解時螺絲特別多,比較麻煩。
全框式副車架的出現,的確讓人比較驚喜。一般這個價位的車型,都采用傳統的元寶梁結構,簡單實用且成本低。全框式副車架可以更好的承載發動機變速箱,前懸掛也可以更穩固的安置。未來全框式結構必然成為主流。
軒逸的底盤中央排氣通道,雖然使用了鋁箔板隔熱層,但不是半球紋鋁板,而是平面板材,在散熱面積上顯然小了不少,而且成本低了一些。這些平面鋁箔板并不是完全填充覆蓋到通道槽內,而是選擇性的圍繞著排氣管布置,盡量節約材料成本。
軒逸的后部扭力梁結構也是非常的簡單,甚至連防傾桿都沒有,實在是簡單至極。
底盤和懸掛篇(雷凌):
雷凌的底盤一眼看去,底盤護板全覆蓋,近乎于水平面。但是近看會感覺有點不對勁,比如發動機下護板,材料居然是超單薄的玻璃纖維復合板,這種材料一般是用在輪璇內部的隔音和密封板,出現在發動機下方很少見。樹脂或金屬護板才是常見的配置,當然雷凌的護板成本更低一些,隨著維修保養和日常行駛,玻璃纖維護板很容易變形和損壞。
兩個油底殼都在護板里面,可以說玻璃纖維的護板對于防止托底事故幾乎是毫無用處,自身無強度可言。而且兩個油底殼還比較突出,駕駛雷凌一定要注意坑洼爛路。前副車架為普通的元寶梁結構,前懸掛也是麥弗遜結構,無輕量化處理。
底盤中央排氣通道內部都覆蓋了半球紋鋁箔板用于隔熱,比較有意思的是,專門設計了3條鋁合金材質的橫向加強桿。
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的組合,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在10幾萬的家轎市場里,大多還是采用后扭力梁結構,省下幾千元的成本不在話下。
樹脂油箱位置正好是后座下方,充分利用了空間,設計比較合理。而排氣管的走向布局也比較巧妙,和底盤平面持平,無突出部位。最后方的備胎槽也設計了樹脂防護罩比較有意思,這個東西剛好能夠兼顧當做后杠皮下方支撐架。
對比總結:軒逸和雷凌的底盤護板盡可能做到了平整。軒逸的全框式副車架絕對優于雷凌的元寶梁結構;排氣通道內,軒逸采用了平面鋁板,雖然和球面鋁板看起來無太大差異,但可以節約材料成本,不過會影響散熱。雷凌的后獨立懸掛絕對優于軒逸的扭力梁式懸掛,并且在乘坐體驗上也有很明顯的差距。總之底盤方面,雷凌還是更勝一籌。
全文總結:通過對比,兩輛車還是各有千秋。防護結構部分,二者都是頭重腳輕,但雷凌的后部結構明顯更為簡陋;地板內部,軒逸僅有一層地氈,實數偷工減料;底盤部分,軒逸更加讓人不能接受,雖然全框式副車架可以更好的承載動力系統,但扭力梁后懸掛實在是影像整車舒適性。整體對比來看,如果非要分出勝負,那么雷凌還是要略勝一籌。在買車時,消費者可能更多考慮的是車輛的設計、配置和價格,很少或者說無法關注到車輛的內在。希望通過牛車實驗室的真實對比,能為您的購車帶來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