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圖說】全新換代雷凌拆解報告之前后防護結構篇 緣何虎頭蛇尾?
廣汽豐田全新換代雷凌上市時間并不算長,銷量還算不錯,牛車實驗室第一時間把這款神車請回來,拆解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我們從今天開始,每天給大家帶來一段拆解車評。第一篇是前后防護結構。
全新換代雷凌(下文均簡稱為:雷凌)的前部防護結構設計有點出乎預料,弓形鋁合金主防撞梁+緩沖泡沫+雙寬度吸能盒+行人防卷入鋼梁,如此設計超越了很多同價位產品。鋁合金成本高,吸能效果好,而超寬的吸能盒更是增強了前部碰撞時的潰縮能力,保護行人降低傷亡。
吸能盒上方帶有壓潰誘導槽,而側面并無此設計。主杠體和行人鋼梁都是螺栓固定,碰撞后便于維修更換。在緊湊級家轎中,我們此前僅見過本田思域配有類似的雙吸能盒結構,無疑是成本較高,碰撞吸能效果更好。但是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頭部區域占用空間大且重量略微增加,且影響周邊線束布局,不過還是利大于弊。
行人防卷入鋼梁并非國標強制要求,絕大多數20萬內的家轎都不會設計這個組件。增加成本雖然不多,但是需要處理配重問題、前杠皮內部造型問題、碰撞試驗成本等等,而且多少有點費力不討好的意味。因為真的碰撞行人后,這個防卷入裝置的功效其實并不顯著,有時候顯得很雞肋。有沒有這個裝置,在大多數情況下似乎區別并不大。而堅持使用行人防卷入鋼梁,還是值得肯定的,畢竟有總比沒有強。
雷凌的后部防護結構就很讓人咋舌了,為什么呢?其實單看后部結構, 比較中規中矩,沒什么可議論的。但是恰恰就是因為前后差別太大了,才讓后杠的簡化設計成為了本文不得不提的論點。
后部既沒有二級緩沖泡沫,也沒有用心設計吸能結構,僅僅是鋼板沖壓件上簡單設計了一個凹槽。側面結構上,也沒有使用多層疊加鋼板或者是異形內構。后部簡單到連常見的線束都沒有出現,也沒有卡扣,沒有什么多余的零部件,很少有車能夠達到如此境界。
我們不得不說,雷凌后杠所謂的“吸能盒結構”,其實就是主防撞梁和白車身的金屬連接件,只能是勉強稱之為吸能盒。因為真否定的話,畢竟碰撞時這個連接件是率先犧牲的,你也無法判斷它完全不吸能,的確有點讓人為難了。
全文總結:全新換代雷凌的安全結構設計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前部結構幾乎做到了越級,后部結構簡化到令人咋舌。如果是同樣的成本,為什么不均衡處理一下呢?把前后做到都說得過去,符合這個10幾萬價位產品的品質,其實消費者是可以接受的。只是把前部做得很牛,無非是在各種宣傳中多了一些噱頭而已。要知道,車輛的安全是一個整體設計問題,并不是說車頭安全完善,就能提升整車安全,所以說雷凌的這種設計,還是有待商榷,希望設計師能夠全方位考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