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實驗室新捷達拆解報告 “神車”也向成本妥協
1991年,一汽-大眾第一輛捷達A2組裝下線,從此JETTA捷達車型伴隨我國汽車文化的發展直至今日,可謂中國汽車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幾十年的市場考驗和捷達車型不斷換代下的深厚積累,“口碑營銷”成了歷代捷達車型最為強大的一把利刃,甚至包括如今新捷達的高銷量都與其良好的口碑難脫干系。
但是在我國汽車市場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汽車的認知逐漸加強,隨之而來的是對新捷達的質疑聲,“減配”、“低配”甚至“拉皮”等,成了如今新捷達所背負的“標簽”。那么新捷達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其品質是否還能經得起推敲呢?那么今天,牛車網《神車大起底》欄目將對新捷達進行全面的拆解評測,通過內部結構的設計以及用料等剖析其真實品質。
另外,本次測試當中的新捷達車型為1.5L自動豪華版,由牛車網自費購買,整個拆解過程透明,評測結果客觀真實。
一、前部防護結構:
新捷達采用了POLO同樣的PQ25平臺,我們在拆解過程中發現其與POLO在結構上有很高的一致性。拆下前杠可以發現,緩沖泡沫、金屬杠體和吸能盒都有配備,是目前較為常見的防護搭配。雖然大多數人認為緩沖泡沫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實際上緩沖泡沫能夠在低速(5km/h)碰撞下,對行人起到一定緩沖作用,并保護杠皮不發生破損。
摘下緩沖泡沫,金屬防撞梁清晰可見。同時,新捷達前金屬防撞梁與水箱框架之間有一片金屬支架來增加水箱框架的整體穩定性,但如此設計在發生輕度碰撞導致前金屬防撞梁變形時,可能累及水箱框架同時發生變形。另外,新捷達并未配備行人腿部防護結構,當與行人發生碰撞時,行人有被卷入車底的可能,尤其身材低矮的兒童最為危險。
新捷達鋼制防撞梁杠體的斷面形狀為近“C”字形非閉合結構,吸能盒結構前粗后細,但并未設置潰縮引導槽。當發生劇烈碰撞時,未設置引導槽的吸能盒在潰縮過程中可能無法按照預期軌跡變形,難以發揮最佳的潰縮吸能作用。另外,吸能盒通過法蘭盤上的三顆螺絲與前部縱梁連接,方便防撞梁的快速更換。
拿下新捷達的左前翼子板,可以清晰的看到其翼子板內部的車身結構。該部位不同鋼板之間的焊接處均有膠體覆蓋以增加強度并做防銹處理,但膠體涂抹十分隨意,甚至出現了空洞,如此可能導致雨水的積存,造成車體局部生銹。雖然內部膠體的涂抹不會對汽車品質產生較大影響,但足以反映出其生產流水線的整體素質。
翼子板內部具備大塊隔音棉,一方面抑制了翼子板的震動噪音,另一方面阻隔了空氣的流動,減少風燥。
除此之外,引擎艙蓋板內未設隔音棉,且駕駛艙前圍板處(發動機艙防火墻)沒有配備半球形花紋鋁板,隔溫隔熱效果可能較差。
小結:
新捷達的前部防護中規中矩,線束保護相對到位,緩沖泡沫、金屬防撞梁、吸能盒一應俱全,但吸能盒未設計潰縮引導槽,吸能盒若未按照最為理想的形變路徑進行潰縮,吸能效果可能無法達到預期。前杠支架可能在碰撞當中增加維修成本,且未配備行人腿部防護結構。此外,略顯不足的地方體現在了其膠體的處理上,膠體涂抹略顯隨意,且出現了空洞,本作為防銹處理的涂膠反而可能加劇了車體的生銹。
在隔音方面,新捷達發動機蓋板內側沒有設置隔音棉,駕駛艙前圍板處也沒有配備半球形花紋鋁板。